耙式干燥設備憑借其特別的攪拌與防結塊設計,成為處理高粘度、易結塊物料干燥的理想選擇。其核心在于通過機械攪拌與結構優化的協同作用,確保物料均勻受熱并避免團聚,從而提升干燥效率與成品質量。
一、攪拌設計:運動軌跡與均勻性的精準控制
耙式干燥設備的攪拌系統由耙齒(攪拌槳)和驅動裝置組成,其設計直接影響物料的翻動效果。耙齒通常呈螺旋形或槳葉形,通過電機驅動以低速(5-30rpm)勻速旋轉,既能避免高速剪切破壞物料結構(如對熱敏性物料),又能確保翻動覆蓋整個筒體截面。
•運動軌跡優化:耙齒的排列角度(通常與筒體徑向呈30°-45°夾角)使物料在翻動過程中形成軸向與徑向的雙向流動——既將底部物料推送至表面,又將邊緣物料混合至中心,消除“死區”(物料滯留區域),確保熱量與濕分均勻傳遞。
•自清理功能:部分耙齒末端設計為弧形或可調節間隙,在旋轉時能刮擦筒體內壁,防止物料粘結在壁面上形成硬殼,避免局部過熱或焦化。

二、防結塊設計:從材質到工藝的協同策略
針對易結塊物料(如高濕粘土、結晶性化工原料),耙式干燥設備通過多重設計降低結塊風險:
•低速攪拌與溫和加熱:通過控制攪拌速度(通常低于30rpm)減少物料顆粒間的碰撞摩擦,避免因機械力過大導致顆粒破碎后重新團聚;同時采用間接加熱方式(如夾套蒸汽或導熱油),使筒壁溫度均勻分布,防止局部高溫引發物料表面快速失水結殼。
•真空環境輔助(針對真空耙式干燥機):通過降低筒體內部壓力(如-0.09~-0.098MPa),減少物料表面的溶劑蒸汽壓,延緩表面結皮速度,使內部濕分通過擴散均勻逸出,避免因表面結塊阻礙內部干燥。
•分段控溫與濕度調節:根據物料特性,在干燥初期采用低溫(40-60℃)慢速攪拌促進游離水分蒸發,后期逐步升溫并調整耙齒轉速,避免因溫度驟升導致物料內部水分遷移過快而結塊。
耙式干燥設備的攪拌與防結塊設計通過“精準運動軌跡+低速溫和工藝”的協同,解決了高粘度、易結塊物料的干燥難題,為制藥、化工、食品等行業中復雜物料的處理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。